开发低效井剩余油的利器,值得拥有!

成本削减一半多,产量提升5倍多,这项新型钻井技术值得拥有。

编辑  |  大安 (石油圈)

        今年由于疫情带来原油需求下降,油价暴跌,国际石油企业普遍削减支出,减少勘探开发活动。中国海油面对疫情防控、稳定经济增长和应对低油价三重考验,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迎难而上,坚决贯彻“七年行动计划”。中国海油在年初就坚定国内油气增产目标不变的计划,眼睛向“内”,努力多增效益储量,多拿效益产量,深挖老油田、剩余油潜力。特别针对大量剩余油田及小构造,受困于储量规模小、经济性差,多处于“沉睡”状态,中海油服开发了一项新的技术——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
01. 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介绍

        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是利用特制柔性钻具和轨迹控制技术,实现高达16~30°/m造斜率,将开窗、造斜、水平钻进全部在油层内完成并沿油层定向钻进的一种提高储层泄油面积的提产提效技术。其中的特殊柔性钻具,也就是该项技术的核心工具——柔性钻杆,由单根长度0.15m的钻杆+柔性短节构成的钻具组成。

       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具有以下技术优势:增储上产:有效增加单井泄油面积,快速提高单井产量;挖潜井间剩余油,提高储量控制程度和采出程度,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稳油控水:可实现定层、定向注水,完善注采井网,改善水驱方向,提高水驱波及面积和驱油效率,达到增产增和稳油控水效目的。工艺措施:控制方向造缝,解堵储层污染带,改善油流动态剖面,提供优势流道,成为除压裂、解堵、常规侧钻等措施外的增产手段。
该技术目前最大作业井深达6000米,在开窗点井眼轨迹方位左右90°以内的斜井都可应用,在直井情况下可实现“三维钻井”——任何井型、倾角可调、任意方位。
02. 技术对比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接下来我们从技术指标和成本控制对该技术与常规调整井做个对比分析。
技术对比分析
        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超高的造斜率决定了其可以在油层井段进行侧钻的先决条件,其钻进的每一米都可以有效提高储层泄油面积;同层多个分支的钻孔能力,保障了储层控制程度、波及面积,确保提产效果;

 

常规调整井:注重较大或整装储藏,着陆点距远井眼较远,原井眼周边数十米油藏不能较好的开发利用,如控制轨迹动用进行地带储层,将极大的增加作业难度及开发成本。

 

成本控制评估
        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与常规调整井比较,在多个环节均可有效降低成本,如下:
       1)定向井成本可降低约75%;
       2)固井成本可降低约90%;
       3)泥浆成本可降低约60%;
       4)不用周转套管、泥浆材料等大宗物料,运输船舶共享其它作业区域值班船即可;
       5)因作业工期及相对进尺较短,在通信、井队、录井、配餐、岩屑处理等费用方面均可以起到不同程度的降本效果。
03. 施工情况
        针对低效井治理工作,技术团队已经将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成功完成增产提效先导试验工作中,截止目前已顺利完成两口井作业,累计成功完成3个分支钻进,累计进尺达到210米,作业模式涵盖固定式平台和半潜式作业平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超短半径多分支井现场作业规范和作业标准,建立了从地质油藏产能评价、靶点设计、井眼轨迹优化控制、关键井下工具优选、现场作业组织实施一体化技术服务能力。目前海上油田某井,通过应用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日产油从作业前的105桶增长至598桶,是作业前的5.5倍,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果。
04. 技术团队
        技术介绍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个好的技术背后肯定离不开一个好的团队——中海油服油田生产事业部工程技术中心。中心技术研发人员近一年研究工作,通过分析海上各油田不同储层特性,各油田油井生产动态、出砂情况,钻机设备性能等因素,在完善钻井工艺的同时,完成了以柔性防砂工具为主、结合化学固砂及砾石充填工艺等3种超短半径完井工艺体系的研究工作;同时根据超短半径井眼轨迹特性,进行了姿态分析、受力分析、建模等工作,完成了部分核心完井工具研发,并进行了一系列地面试验工作,得到了专家审查组的肯定。在首口MUR超短半径钻完井技术现场应用期间,中心技术研发人员更是将施工设计极致化。经过4个月、2次客户参观交流、7次沟通交流会、2次专家审查会、轨迹设计优化5次、超短半径施工设计审查会4次、钻完井工具改进10余项,所有的这些努力为确保首口“超短半径井”在施工作业中顺利高效的完成做足了充分准备,细致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最后给出了一份完善的施工设计方案,为现场顺利施工建造了坚实基础。